近期看新聞,一位阿根廷的拾荒妹被星探發現而成為世界名模,除了不禁感嘆山雞變鳳凰外,「拾荒」兩個字也觸動了我的神經,想起一些有關的記憶。
不同於那些80後,90後,出生於70年代的朋友,童年應有些拾荒的經歷。我記得沒上學時,四五歲,已經跟玩伴們去撿些破銅爛鐵、牙膏盒之類去收廢站換點零花錢了。那時候,縣城的收廢站雖然是一個破舊不堪的地方,一扇生銹的舊鐵門,兩側是頹敗的泥牆,上面還寫著標語式的口號「變廢為寶,節約光榮」,裡面院子堆滿了回收來的各種各樣的東西,但是,卻是從小孩到大人都喜歡經常光顧的地方。家家定期會清理出一批可以將變廢為寶的物品,如舊的書刊、雜誌報紙、空玻璃瓶、衣物等等,幾乎你能擁有的處理品都可以換回幾個錢來,殺雞鏜鴨宰鵝除下的毛,甚至從雞鴨腎剝下的那一層金燦燦的皮,木棉樹上掉下的花……也可以曬乾了賣錢,現在仍不知道收那種皮和花做什麼用,不過,基本家家人人都會養成「錙銖必較」的保留或去拾廢品的好習慣,畢竟,那是一個物質貧乏的時代。
待到上了學,「拾荒」更是有規模有組織的活動。老師會帶我們去剛剛收割完的地裡撿散落在地上的谷粒,去山上田野裡放過牛的地方拾干牛糞,或到很遠的地方去撿一種油樹上結出的果子,據說可以用來煉油……每一次拾荒都是令我們心曠神怡的郊遊,我們或提著籃子,或拿著細鐵絲,或拎著一個大袋子,列隊而發,步行無論遠近,天氣無論陰晴,勞作無論苦樂,更無論去途歸程,大家都是興致勃勃,說說笑笑,全無一點拾荒的「低微」之感,反而覺得有趣光榮,誰撿得最多,誰還是大家心目中的學習「榜樣」!這種拾荒精神就這樣在我們那一輩心裡滋根發芽了,就是在長長的歲月中,亦不時偶爾發揚光大。
有一天,移民來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加拿大,這「精神」又有機會發揚了一番。剛落地時,我家跟同鄉單身漢L君合租一個公寓。初來乍到,對加元和人民幣的轉換觀念還強得很,每花一加元都有點心疼,算成人民幣該是多少多少啊,所以添置一點什麼家當簡直是件奢侈的事。可是,通過交流與觀察,我們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給我們拾荒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。路邊不時就會發現一些櫃子桌椅、床墊床架、家電等等躺在那裡,雖有點舊或是殘缺,可很多在我們眼裡尚屬「嶄新錚亮」的東西啊,怎麼就扔了呢?剛開始不相信是可以撿的,也不好意思動手。後來發現,它們若沒人光顧也是被垃圾車一拉了之,心不禁蠢蠢欲動起來。樓上的F 姐一家先給我們一個經驗,說昨天剛撿了一件什麼東西,我們大家馬上前去參觀,果然不錯,羨慕之情溢於言表。後來大家在路上行走時多了一個任務,就是眼觀八方,如有發現,小的則各自馬上提了回家;有次L君發現兩個「大傢伙」,立刻回去找我一塊「及時」趕去,連抬帶推的往回拉,且在寒冬中,自是辛苦異常;有時有發現,但回來找幫手晚了一點折回去撿,「名草」經已有主,是不免要捶胸感嘆一會兒的。每次撿到個什麼,大家都互相通告,有炫耀,也有快樂同享之意。就這樣,原本「家徒四壁」的公寓竟然被撿來的家當裝飾一番,雖說不上富麗堂皇,卻也免為其難的成了一個像樣點的家了。
後來,習慣了加元就是加元,沒有必要總跟人民幣掛鉤,況且撿來的傢俱都有點殘舊,不是缺胳膊就是斷了腿,還有一張洗不乾淨的臉,用起來總是不夠順心。搬第一次家時,跟它們都說拜拜了,也開始添置自己的新傢俱。從此,在海外拾荒的經歷告一段落。雖然,每回在路上行走時,眼睛也還習慣性的「斜眼」,對擺路邊的一個個什麼東西還會心怦然心動,可是只是心癢,卻不會再上前擺弄,審視,然後把這個「荒」拾回去的了。
2009-02-27 09:54 來源: 路比華訊 作者:唐璜
Monday, March 9, 2009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